采莲船是用竹子、纸和绸子做成的一个官船样的船。一般是由一男一女演唱,也可以由三人演,即两个划船的和一个小旦,还可以增加到四人。除前面说的三人外,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个手拿扇子的伴娘或手拿折扇、身穿折子、头戴公子帽的小生一同表演(根据内容来决定人物)。
采莲船的唱腔形式主要是一唱众和,一只唢呐就可伴奏,用锣鼓点子作间隔过门,它的曲牌一般只唱两句词,是四个小句,打的锣鼓点子也不相同。如:采莲船好比嘛嗬嘿,大花娇哪嘛嗬嘿,拖起姑儿嘛呀嗬嘿,水上飘那么划哟。锣鼓点子是:仓则以则仓。/仓则以则仓。/仓则仓则仓则仓则/仓则以则仓。/粗狂有劲。
还有些以民间小调及曲牌的花鼓戏,如小节目“卖花”则属此类。它在演唱时有丝、竹、弹、击乐器相伴,优雅别致。这实际上是民间小歌舞的形式。
据传,陈二花鼓戏乃源于四川“扬花柳子戏”,故本地称此戏为“扬花柳子戏”的。两百多年前由澧水传入临澧。由于它的表演活泼流畅,因此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陈二花鼓戏是个比较小的地方剧种,此剧曲牌不多,故又有所谓“六个半调子之说,即正宫调、潼关调、七字调、悦调、老鸦调、阴调和三流。”其主要是正宫调,又称正调,以大筒为主要伴奏乐器,也可用其它乐器如二胡、底胡、笛子、唢呐伴奏。
陈二花鼓戏除了上述六个半调子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情景或人物唱的民间小调,艺人们称它们为“打锣腔”和“花鼓高腔”。这种以板击节,锣鼓及人声帮和为间隔的过门唱腔,可能是源于道佛教。
陈二花鼓戏所演的剧目,因其本身的原因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文戏为主,故在本地称其为“花姑儿戏”。
陈二花鼓戏的曲调虽少,但很有特色,演唱的戏度很大,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本嗓和假嗓。
《临澧陈二郎》是流传于沅澧流域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澧县太浮镇综合文化站为其保护单位,金国锋、黎小青为其传承人。
陈二郎是湖湘文化一个颇具“阿凡提”式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勤奋好学,聪明机智,诙谐幽默,爱憎分明,以智慧、善良、正义的形象牢固地树立在广大平民百姓心中,一个个故事口口相传至今。
陈二郎,明代中期人,万历年间出生于临澧县陈二乡新安村陈家塝一个普通农家,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二。陈二郎天资聪颖,14岁经府试考取秀才,但因父亲病逝,母亲体弱,他便带全家搬到离家5里之外的前山铺(今陈二铺圩场),开了一家小饭铺,取名“陈二郎饭铺”,后又开了“陈二郎米店”和布店,并用经营利润,在乡里进行修桥补路,免费劝学农家子弟等善举。
因“功名”在身,陈二郎在地方受到一定尊重,他利用享有的特权,成为平民百姓与官府沟通的桥梁,遇到地方上的争执,他主动上前公平劝和。他不畏强权,无论是官府衙门还是地方恶霸,他都敢于主持公道、申张正义,替老百姓撑腰。陈二郎的故事都是他一生中所作所为真实的写照。
陈二郎是临澧县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故事使人看到历史长河中的乡贤名士,利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了一定的文化价值。陈二朗在民间有着江南才子的声誉,他传承下来的故事大多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形式风格,这些诗对虽是临场发挥,但平仄对仗,严谨工整,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因陈二郎早年遭遇和母亲的影响,自小就赋予他勤奋、忠厚、善良的本性,他是老百姓心中智慧、正义的化身,他的故事教化着人们怎样行事做人,对纯洁乡风民风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对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
陈二郎的故事源于临澧县陈二乡,经过1000多年的口口相传,逐渐由周边地区向沅澧流域的广大地区流布,传承地域到达鼎城、武陵、桃源、澧县、石门等县市地区,甚至岳阳、长沙、湖北公安等地区都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与贪官、地痞、恶人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可见,陈二郎的故事是一项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公共社会资源。
此打击乐在临澧县境的民间乐队中均演奏,而且在周边县市的澧县、石门、桃源、安乡、常德、汉寿等地也广为流传。
临澧民间吹打乐又分南路、北路两种曲牌。两种演奏的器物基本相同,但演奏的形式又有区别。南路的演奏较为激越、热烈,而北路的演奏比较舒缓、流畅。
临澧民间吹打乐分南路、北路两种曲牌。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两种吹打乐的演奏场所不同,如白喜事(死了人)只能演奏南路;红喜事(娶亲嫁女)只能吹奏北路。而且南路、北路两种演奏形式各有区别;南路演奏气氛热烈、激昂,北路演奏比较舒缓、流畅。
临澧民间吹打乐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临澧民间的红白喜事、节日、祀庆活动中都少不了民间吹打乐的演奏。
丁兰刻木是发生在临澧县官亭乡刻木山的民间故事。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刻木山腰有一户姓丁的人家,父亲早逝,留下一子名丁兰,母子在山中结庐相伴渡日,丁兰事母至孝,后母丧,采山中木子树刻一尊母像,供奉堂前,日日奉茶,早晚问安,事母如活着一般,丁兰死后,乡邻感其孝道,在他生前居住的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庙,名丁兰祠,又在山顶建起一座庙宇,名刻木寺,将丁兰雕刻的母亲木像供奉于寺中。从此,这座山也就叫做刻木山至今。
丁兰刻木的故事自汉代在民间开始流传,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丰富和提炼,成为一部优秀的民间口头文学而家喻户晓,被视为德孝文化经典,备受历代封建王朝的亲睐和推崇,并于元代由郭居敬收录编入《二十四孝》一书中,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在学舍中与“四书”、“五经”并用。
刻木山也被湘鄂两省数十县人民视为荆楚大地孝文化的源头而受到敬仰。每年五月初七,湘鄂两省人民便沐浴戒斋,不远千里,前来祭拜,这一活动也成为一种文化习俗沿袭千百余年。
临澧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鼓盆歌民间艺术。
鼓盆歌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源于被流放此地40载至离世的楚大夫宋玉“伐竹击打而歌”演变而成。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安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将鼓盆歌锤炼演变成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2016年,鼓盆歌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鼓盆歌在湘北地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为活跃湘北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由县文化馆编排的《乡女征婚》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群星奖获表演奖,使鼓盆歌第一次步入国家级艺术殿堂。2012年至2014年,鼓盆歌《传承》、《赈酒也烦恼》、《香火》等精品节目先后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湖南常德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金奖和银奖、全国曲艺类非遗保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银奖、第四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戏剧曲艺类金奖、全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金奖,第六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银奖等国家级、省级大奖。
九澧渔鼓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澧水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曲形式,历史悠久,群众喜爱。
九澧渔鼓起源于战国末年,始称“乓乓”。成形于唐朝时期,成熟于民末清初,因为渔人所好,故称渔鼓,又因流行于澧水流域一带,继而称为“九澧渔鼓”。
渔鼓艺人演唱时,左手抱筒并执牙板和钹,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执筷子击钹,其他三指拍鼓。演唱书目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居多,如《封神榜》、《说唐》、《杨家将》等,加上现代编写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等唱本,新老书目多达五百余本。
上下句结构是九澧渔鼓的主要音乐特征。演唱由“闹台”开始,接着四句“诗白”,再进入“引腔”,然后转入“正板”,最后以“尾腔”结束全曲。根据情节需要,又有“导板”、“鸳鸯板”、“劝夫”、“骂妻”、“伸冤”、“对唱调”、“二流数板”、“三流数板”、“课子”等板式变化。一般而言,欢乐向上的为“宫调式”,低沉哀怨的为“徵调式”。
九澧渔鼓源于楚地,道具配置、唱词风格都留下了楚文化痕迹,特别是唱词讲究、章句整齐,这都是楚辞赋的影响。
九澧渔鼓演员集演唱、打击乐的伴奏于一体,“唱、做、念、打”皆为一人同时操作。
九澧渔鼓的演唱不拘场地,田头地边、茶馆酒楼,也可登上舞台。
九澧渔鼓的演员,根据剧情需要,可用声音、表情或形体动作,扮演各种人物,做到一人多角。
九澧渔鼓是澧水流域优秀民间曲艺代表,继承和保护好,对区域性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
当前,九澧渔鼓受强势文化的挑战,面临着困境。我们正积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使九澧渔鼓不断发展、繁荣。
临澧莲花闹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据调查,临澧莲花闹是由我国北方的快板演变而来,距今天有500多年的历史
莲花闹(快板)制作是将一段长约15公分,宽约10公分的粗南竹劈为两半,在两块有节的一端钻两个孔,用一根细绳把两块竹板连接起来,根据表演者手的小大确定两块板之间的间隙,再用一块竹片或竹板制作一根敲击竹板的击板,有的还在击板的一端制成剧齿状。
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执竹板,左手执竹片。根据击打的节奏敲击过门。过门敲击的点子是:“瓜的瓜,瓜的瓜,瓜的瓜的瓜的瓜……”击板时还可用右手竹片上齿在竹板的一端刮出一些好听的声音来。
旧时打莲花闹的人一般为乞讨人员,他们一人独行,又叫“沿门”。每到一家,先到门外打起过门。那时把打莲花闹的视为低下人,因此,打莲花闹不能进主人大门的,只能站在门外唱一些恭喜发财,或随口编来的话。竹板打到三-五分钟,主人也会给些赏钱或吃货之类,表演者便可收场另行他家。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艺宣传盛行。莲花闹作为民间艺术在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宣传队有表演单口莲花闹的,也有表演群口莲花闹,表演进还增加了许多舞蹈动作,增强了莲花闹的艺术效果。
皮影戏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似乎全国各地都有。它可以采用任何曲艺曲种,也可以演唱任何剧本,大戏小戏均可演唱。安福皮影戏主要是以荆河戏和花鼓戏的曲牌为主。
一个皮影剧团一般五六人至十几人,要求每个人都要一专多能,能吹能打能唱,又能提皮影表演。
皮影过去是用生牛皮制成,这种材料做的皮影,观众看到的只是黑色的皮影。解放后,我县制作的皮影,是用各种透明的胶片制作,它色彩斑斓,观众能欣赏到五颜六色的人物。
皮影演出前先要搭一个小台,台口前扯一块白布,这块白布既可用于皮影表演,又可将提皮影的人和吹打弹唱的人遮住。
皮影戏过去在我县只为婚妻以及小孩周岁“许愿”等家事活动和某种祭祀活动演出,从业人员大多是业余的。改革开放后建立起了专业皮影队。随着戏曲事业的不景气,皮影戏表演也走入低谷。
合口狮龙历史悠久,也遍及临澧各地。
龙灯的种类很多,有成年人玩的日龙、夜龙、地滚龙、白鹤龙、板凳龙,妇女玩的母龙,还有儿童玩的草龙。母龙龙身较短,一般9-11节,最长不超过13节,夜龙最长的达100多节,两边护送的灯笼上千盏。龙灯的乐器主要由一面鼓,一面铜锣组成。夜龙主要分布在澧北地区,又以合口镇最多。
狮灯,主要分文、武两种,文狮是春节期间串乡走户的,一般只“走四门”、“玩中堂”最后“扫堂”出来。武狮是一种竞技性玩狮活动,人们称为“打地场”一般由几十人表演。
临澧宋玉传说流传于沅澧流域,尤临澧境内家喻户晓。它历史悠久、趣味横生,深受群众喜爱。
宋玉是二千多年前的楚辞赋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与屈原齐名。他被贬谪到云梦泽即现在的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后,不忘报国之志,忧国忧民,经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广泛接触,不仅写下了传世千古的诗辞歌赋,而且留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在此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中发现,现在仍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有:乾隆戏水放舟湖、宋玉魂惩赵美人、看花山麓著《九辩》、泛舟湖旁编《楚辞》、天葬忠魂悼宋玉、文星殒落浴溪河、宋玉托梦劝学、农夫庙中教子、穷书生募捐修书院、宋玉显灵助“八樵”等。临澧宋玉传说表现形式有口传、文章、诗词、民歌、民间曲艺演唱等,深受群众欢迎。宋玉的艺术作品和品格影响、激励着后人。
临澧宋玉传说是流传很广的优秀民间文学艺术,继承和保护好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楚文化的发展历史、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教育启迪后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当前临澧宋玉传说这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正积极采取保护措施。一方面,成立了临澧县宋玉学会,创办了《宋玉城》会刊,学会以收集、整理、研究宋玉传说这一民俗文化为宗旨。另一方面,临澧县委、县政府正规划宋玉城遗址、遗迹的修复,并计划开发成旅游景点。
澧水中游的临澧县境内,有一渡口叫停弦渡,它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司马相如因写《子虚上林赋》被汉武帝封为郎官。委派他出使南地,他和爱妻卓文君一行从巴蜀入黔贵,再顺澧水入澧阳大平。数十天的长途旅程,均在崇山峻岭中艰苦跋涉。一日,他们来到合口,站在河堤上遥望下游小渡口。但见船来船往,人群熙熙,一派兴旺景象。司马相如兴发,一行人坐一小船向对岸而去,此时河中风平浪静,两岸竹木掩映,山影青黛,芳草葱葱,花香飘拂,司马相如端坐船头弹起七弦古琴,卓文君亮嗓而歌。
初春天气多变,忽一阵风起云涌,一个巨浪袭来,司马相如的七弦古琴断了一根弦,卓文君的歌声嘎然而止。司马相如当即取出文房四宝,挥笔写下“停弦渡”三个字,从此停弦渡始得其名,并扬名天下。